藏族,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和甘肃的河湟一带。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用藏文书写的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仅佛经就有四千余种。如此一个内外兼修的民族,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风俗呢?
藏族独特的结婚习俗
强佐提亲 占卜识姻缘
过去西藏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会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藏族家族则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然后再决定婚姻。
求婚方式:男求女抢帽子,女求男赠予饰物
藏族青年男女择偶求婚,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都是在相互结识、经过恋爱而结为夫妻。不过,他们的恋爱方式却颇具特色。在青海藏区抢帽子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是男方求于女方。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不是先去向姑娘求婚,颂吐白己的爱慕之心,而是设法抢走姑娘头上的帽子。抢到帽子后,过若干天又将帽子还回去。假如姑娘对这个小伙子有情,她就会高兴地收回自己的帽子。如果姑娘并不喜欢,那么她连帽子也不要了。
姑娘向小伙子表达爱情的方式,则是赠予自己随身佩戴的耳环、或者项珠一类的饰物。若是小伙子中意,就会接受姑娘送来的信物,否则就不得收取姑娘的东西。
在青海果洛藏区,不善唱山歌的男女,则用其它巧竹的方式来沟通情感。如果男方对女方有意,便投一块牛粪于女子环中,当地藏语谓牛粪为“欧瓦”,与藏语“来”音相近,即暗示要求与女约会。女方如果无反应,则表示不同意;若以纸团或者木棍回投于男方,即表示同意与他约会,因为“纸”和“请”在藏语的发音也相近。
订婚和结婚的仪式在各藏区均有所不同,甚至各村庄、各部落的婚俗习惯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不过大体上为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感情发展到结婚程度后告知双方父母,由父母对对方家族进行暗中了解,如没有狐臭、家庭成员人品、社会地位、家庭财力等方面达到父母的要求后,便会邀请活佛对两人属相等是否相合进行占卜,不过也有很多家庭会省去占卜程序,如果占卜结果不吉利,则通过佛教法事进行化解,或者此婚事遭父母反对,最终以分手或者私定终身为结局。顺利通过占卜的,则进入订婚阶段,男方或者女方派媒人,带着哈达、茶叶和青稞酒等礼品,到对方家正式提出求婚,媒人多为亲友或者村子中有威望并能说会道、机智聪慧的成年男性。媒人的任务就是介绍他所代表的家族的优点,尤其是人品、能力和家族口碑,还要用尽气力减少彩礼的数目,帮助所代表的家族减轻婚礼开支,并对今后宽裕、和睦、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给予承诺。媒人会动用所有的智慧竭力促成良缘。经过媒人的一番说辞后,如对方家长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拒收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求婚当日在对方家产生的费用都要有客方负担,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母亲特别送上“喂奶钱”,对女方母亲养育女儿的辛劳以示感谢,“喂奶钱”可以是藏装、绸缎、护身符、人民币等。
第一次说媒成功后,媒人还要分几次去对方家进行商讨婚礼事宜,如女方嫁过去,还是男方入赘,或者是两人放中间;有无聘礼和陪嫁;婚后的生活起居怎么安排等问题……少则一两次多则数几次,来回几次的接触顺利与否与这门婚事能否圆满促成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媒人每次走访都要十分谨慎,该说什么,怎么说不但要提前谋划,还要具有较强地现场应变能力,所以请到一位有经验的媒人十分关键。
婚礼当日,男女双方身着崭新藏装,佩戴各种金银首饰,通常情况下要穿戴各自家乡的服饰,新人的服装和饰品或自家准备,或对方家庭准备。尤其新娘的发饰一定要由贤良淑德,育有儿女,家庭幸福美满的妇女来梳理装扮。双方家庭清晨喂桑祈福,新人在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的簇拥下,骑着白马或乘坐白色汽车,赶往婚礼现场,一路上马队或者车队气势庞大,而离开父母的新人则潸然落泪,下车后地面铺成白色毡路,新人进入“新家”,经过各种仪式后便为参加婚宴的亲朋敬酒,接受大家的祝福。婚礼上载歌载舞,尽情欢笑,双方家族擂台赛歌,直至深夜。婚礼一般欢庆一至两日或三至四日。
